人民日报评论
聚首的旧剧与消失的大片,我们致敬的不止是青春
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: 黄超 发布于 2018-07-19 22:07:22
《新白娘子传奇》剧组大聚首
粉丝们送来剧照等礼物,让夏祖辉、赵雅芝等人感叹:“你们有这么喜欢这个电视剧吗?”
近年来,不论是《西游记》,还是《红楼梦》,不少老版电视剧组的聚首总能引发热议。
为什么让叶童女扮男装演许仙?西游拍摄过程为何与取经一样坎坷?
当年技术落后,那些经典镜头是怎么出来的?其实,除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艺术创作的匠心,
这些剧目让我们念念不忘,更重要的是主创人员对电视艺术的追求。
电视创作要求真,共鸣共情打动人。主创团队大聚首,经典传颂精气神。
啊——啊——西湖美景三月天,春雨如酒柳如烟。睡前唱一会,梦中有世界。大家好,受党报评论君邀请,
献丑唱几句。这歌大家太熟悉,来自1992年电视剧《新白娘子传奇》。最近《新白娘子传奇》剧组大聚首
感叹:“这些是从哪里收集的?你们有这么喜欢这个电视剧吗?”确实爱不释手。近年来,
不论是《西游记》《红楼梦》,还是《包青天》《射雕英雄传》,不少老版电视剧组的聚首总能引发热议。
他们一聚首,我们就回忆。为什么让叶童女扮男装演许仙?西游拍摄过程为何与取经一样坎坷?
当年经费短缺、技术落后,那些经典镜头又是怎么出来的?为什么那年夏天百看不厌的剧目今天依然能霸屏?

这一批电视剧创作确实是匠心独运。比如《新白》里主角“一言不合”就开唱,那是因为考虑剧本桥段源于戏剧
《白蛇传》,所以借鉴了新黄梅调、京剧唱腔,几位主创人员在唱腔、手法和眼神上都下了很大功夫。
这便是艺术上的返本开新。除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艺术创作的匠心独运,这些剧目让我们念念不忘,
更重要的是主创人员心中那份对于电视艺术的追求。比如86版《西游记》剧组,迎来日出送走晚霞,
靠的却是一部摄像机。这种不畏艰辛、肩挑霜花将西游拍摄进行到底的精气神,激励主创人员以敬畏之心
倾情演绎,也让这样的努力感染了观众。当西游剧组展示出服装、布景等美术设计手绘原稿时,西游迷们
记忆。看《新白》,为古老的神话之恋而或揪心、或伤心、或开心之时,也会想起自己情窦初开时对一个人
的思慕,对美好爱情的向往;看《西游记》,沉迷于瑰丽的想象、有趣的情节之时,也会感受到那一份
“路在脚下”的无悔追求,那一种为了目标不懈前行的执着;而看87版《红楼梦》,那一颦一笑一蹙眉,
那娉娉婷婷袅袅娜娜,契合着我们心中林妹妹的形象,也能深味美好背后挥之不去的“悲凉之雾,遍被华林”。
激发这样的观影、观剧经验,可能无需复杂浮夸的剧情、表演,要的反而是朴素、克制,
反而是用心、用情,以及工匠精神一样的细细打磨。

投资巨大、星光璀璨,特技不可谓不华丽、场景不可谓不精美,不过即便如此,却仍然缺少一些打动人心的
力量。还有一些影视剧,主要情节在绿幕内景里两三个月拍完,故事不够,后期来凑;主角不到场,
找替身了事,剧本都没好好理解,也谈不上人物情绪的培养;甚至一些演员,连台词这样的基本案头工作都
不愿花时间,现场直接念着数字“123456”蒙混,“反正有后期配音”;更有编剧创作涉嫌抄袭,侵权投诉时有
发生……结果呢?拍出来的作品,角色上天入地,剧情云山雾罩,特效花里胡哨,结局烂尾收场。人物、
情节、故事经不起推敲,留下的往往是热搜榜上的“#”或是播放平台上的“C”。雨过地皮湿、风过不留痕,
记忆有关。但是,能经过岁月的沉淀,就能成为经典。文化生活更丰富了,创作的水平更应该与时俱进;
观众口味已经进化了,创作的能力更应该水涨船高。观众对于那些旧剧的热爱,或许是一个提醒:仍然要有
一份对于观众的敬畏、仍然要有一份尊重艺术的初心、仍然要有一份创造经典的追求。唯有这样,才能让
我要评论: | |
内 容: |
(内容最多500个汉字,1000个字符) |
验证码: | 看不清?! |
共有-条评论【我要评论】